當空氣品質不再只是工業區的問題,而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城市治理也必須從過往的點狀思維,邁向整體環境的全面改造。台北市近年推動空氣品質維護區(簡稱空維區),不僅涵蓋觀光地區、轉運站、機場與焚化廠等周邊,更進一步延伸至密集住宅區,目標在2030年達成「全市空品維護區」。本文專訪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借鏡…
當PM2.5數值成為比氣溫更令人關注的日常指標,台灣房市也悄然進入「抗霾元年」,從過去豪宅才有的空氣清淨系統,如今也已成為首購建案的標準配備;從簡單的防霾紗窗,進化為整合AI監測、雲端控制的智慧空品管理系統。這場由空污催生的建築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何謂「宜居」,也讓建商們從比拼豪奢配備,轉向競逐「健康…
文/朱福山今年是台灣邁入非核家園的第1年。8月23日,一場攸關國家能源政策的公投落幕,儘管核能去留的爭論仍在政治、電力與國安領域延燒,但對多數民眾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已從能源議題轉向空氣品質。核三廠重啟案已完成全民公投。圖/台電廢核後,再生能源尚未全面接手,火力全開的發電廠加深了空污疑慮。此次公投領…
文/朱福山台灣在邁向非核家園的同時,空氣品質成為民眾最直接的關注。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國78個PM2.5監測站中,高達75%超標,顯示空污早已滲入日常生活。為了保護學童、長者與慢性病患者等敏感族群,政府依《空污防制法》第40條陸續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簡稱空維區),透過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來降低生活…
文/朱福山近年空污議題已不再只是環保或公共衛生,而是逐步影響購屋與開發策略。從全台劃設的84處空維區,到雙北、大台中、竹科、南科等典型案例,都顯示政策正走入日常生活圈。購屋者開始把「能不能安心呼吸」納入條件,建商端也不得不調整思維,把空品治理當成長期規劃的一部分。建商配合台中市政府的容獎「宜居建築」…
第七波信用管制前後七都房價漲跌表現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實施將滿一年,儘管房市未見崩盤式下跌,但降溫訊號已在各地浮現。從成交量縮、賣壓堆積、價格鬆動到議價空間加大,市場的天平,正在一點一滴地從賣方轉向買方。文/朱福山特別是在七都之中,一些率先鬆動的區域,開始浮出水面。從預售、中古到轉手拋售,甚至法拍市場…
住宅市場陷入寒冬,成交量驟降,買氣明顯收縮,但與此同時,商辦市場卻悄悄逆勢升溫,成為少數仍具成長力道的不動產類型。不論是企業擴張需求、建商產品轉型,甚至資金尋求避風港的趨勢,商辦正悄悄重寫市場格局。「過去商辦的價格是平穩上漲,但自近幾年乃至於未來,將會是直線往上揚,更可能成為企業新戰場。」宏大國際資…
文/林喬慧、翁嘉妤「很頭痛啊!以前講到房市政策,大家還會激動討論,現在是無奈又無言。」七月中旬,台北市某大飯店,二十多位不動產業公會理事長齊聚一堂,本該熱鬧的聚會,現場氣氛卻意外凝重。面對買氣雪崩、資金凍結、政府打房毫無鬆綁跡象,眾人對下半年景氣感到悲觀,甚至可能出現「交屋困難、亂象頻傳、衝擊很大」…
文/林喬慧、翁嘉妤在限貸令掀起的房市寒潮下,不同類型的購屋族幾乎無一倖免。高度仰賴交易量支撐營收的房仲與代銷,自然首當其衝。尤其是成交當下就需靠房貸完成交易的房屋仲介,最為慘烈。這樣的壓力,也清楚反映在數據中。根據六都地政局公告,六都今年六月的房屋買賣移轉棟數合計僅18,095棟,年減24%;上半年…
文/林喬慧、翁嘉妤若從更宏觀的市場角度觀察,這場修正早在資金寬鬆時期便已埋下伏筆。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林左裕表示,台灣房市的「虛胖」現象,早已不是一年兩年的問題,而是長年累積的結構性結果,「房價過高、租金報酬率偏低,長期形成一個失衡、難以支撐的市場體質。」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則指出,…
解答6大租補疑問,補貼申請不再卡關高雄一名租客申請租金補貼,卻被房東以「房租要加5000元」為由強制漲價,還嗆聲不搬就解約。這起報復式漲租的新聞事件,近期在社群引發討論,也揭露租補制度上路多年,制度雖在,心理與現場協作機制卻未必跟得上。文/朱福山政府自2022年推動「300億元租金補貼專案」,補助名…
解答6大租補疑問,補貼申請不再卡關高雄一名租客申請租金補貼,卻被房東以「房租要加5000元」為由強制漲價,還嗆聲不搬就解約。這起報復式漲租的新聞事件,近期在社群引發討論,也揭露租補制度上路多年,制度雖在,心理與現場協作機制卻未必跟得上。政府自2022年推動「300億元租金補貼專案」,補助名額放寬至7…
國內租屋市場經過一連串政策後,在業內人士眼中,或許黑市問題已逐步改善,但資訊不夠透明、租金飆漲、房東不願合法登記等結構性因素,仍有成長空間。本刊採訪多位租屋政策研究者,深入探討在相似的租屋市場結構下,其他國家如何逐步改革,而台灣卡在哪個環節?專家提出各自建言,期待租屋市場體質加速邁向正軌。文/翁嘉妤…
國內租屋市場經過一連串政策後,在業內人士眼中,或許黑市問題已逐步改善,但資訊不夠透明、租金飆漲、房東不願合法登記等結構性因素,仍有成長空間。本刊採訪多位租屋政策研究者,深入探討在相似的租屋市場結構下,其他國家如何逐步改革,而台灣卡在哪個環節?專家提出各自建言,期待租屋市場體質加速邁向正軌。罰則輕、稅…
城市發展從不是一蹴可幾。從空地荒草到高樓林立、機能成型,新興重劃區想要成熟,往往需時十年以上。有的迅速翻紅,有的多年仍難起步,關鍵差異在哪裡?《住展雜誌》彙整過往案例與專家觀點,拆解重劃區從「地圖」邁向「生活圈」的關鍵推力,並揭示當前相對具潛力的區域,助民眾看懂房市機會,不再只憑想像。走在城市邊界,…
台灣重劃區仍是進行式,「生活是否到位」依舊是購屋者反覆追問的關鍵句。然而,一間超市、一條捷運、甚至一項政策利多,是否真能帶來有感的生活溫度?《住展雜誌》將從一線觀察出發,檢視生活機能與房價成長是否同步、投資與自住需求是否重疊,並進一步追問:當城市藍圖仍在建構,而房價早已先行,買房這件事,究竟是「進場…
403地震才剛滿周年不久,台灣就又發生了規模5.8的有感地震。幾秒鐘後一切回歸平靜,人們繼續上班、生活如常,彷彿什麼都沒發生。然而,台灣到處充斥違建、老屋陽台外推……加劇建物載重,長年累月居住其中,似乎我們正在用生命跟老屋博弈。「除了地震發生後的一個月,否則多數民眾平時都樂觀地認為自己的房子沒問題。…
時間不只在人的臉上留下皺紋,也在房子的牆裡、線間與磁磚縫隙中,刻下無聲的裂痕。表面完好,不代表安全無虞。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高溫、暴雨與濕氣正加速建材老化,使原本脆弱的電線、管線與結構細節更容易出現問題,而住在其中的人,往往渾然不覺風險早已升高。相較新屋,老屋因長年使用,建材性能衰退,甚至規格已不符現…
「存到第一桶金,就能買房嗎?」當房價飆漲,一百萬元早已無法當作購房門票。近年來,建商大舉推行「低首付」方案,看似降低門檻,卻暗藏資金調度風險,從工程款支付壓力、貸款縮水到投資客炒作,稍有不慎,買房夢恐變違約噩夢。低首付是機會還是陷阱?「我以為存到第一桶金就能買房子,但最後仍向現實妥協。」32歲的李小…
低首付推高房價,轉手與持有成本成隱憂。2025年豪宅稅改上路,長期持有者面臨單價超標重稅,房價上漲不再是純利多,市場結構變動正重塑未來交易與資產配置。「一夜之間,我的房子竟變成豪宅?」近來,許多長期持有的自住屋主驚訝發現,過去買來自住的房產,如今卻因新稅制被課以重稅。2025年豪宅稅改新增「單價門檻…